台灣「永續」和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差異?

文 • Clare / 圖 • Microsoft designer AI生成

2024年4月12日內地滬、深、北三大交易所同步發布《上市公司自律監督指引—可持續發展報告(試行)》(以下簡稱“指引”)最終稿,該指引自2024年5月1日起正式上路。

於此同時,在本月6日內地三大交易所更進一步發布《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南—可持續發展報告編制(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南”),以附件帶出了指南第一號《總體要求與披露框架》和指南第二號《應對氣候變化》。《指引》作為強制性要求,而《指南》則作為最佳實踐案例,幫助內地上市企業在揭露可持續發展資訊時有更好的參考依歸。

那麼上述所稱的「可持續發展報告」和台灣目前當紅的「永續報告書」都是Sustainability report,但兩者有什麼區別嗎?

一切就要從編制標準說起。

台灣永續報告書是參考GRI(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全球永續性報告協會)發布的準則進行編製,佐以《上市/櫃公司編製與申報永續報告書作業辦法》(以下簡稱“作業辦法”)進行操作要求;而內地報告書則是遵循開篇所提到的《指引》。遊戲規則不同,自然帶出這兩種報告的區別,且讓我們就主要差異逐一說明如下:

1. 首先,顯而易見的差異來自於強制要求報告書揭露的時間點和揭露對象。

台灣從今年起即執行分階段計劃,由實收資本額20億以上及特定行業的上市櫃公司先行揭露2023年度永續報告書,而後擴及上市櫃公司全體。遲至2025年8月31日台灣所有上市櫃公司都必須將2024年度永續報告書申報至公開資訊觀測站。

而根據《指引》內地第一波執行可持續發展報告揭露的企業則包含納入上證180、科創50、深證100及創業板指數的成分股公司,以及境內外同時上市的公司。這些上市公司應當在2026年4月30日前揭露2025年度可持續發展報告。也就是說目前台灣“集體”參與永續的時間表較內地更早,而內地預計也是採行分批執行的方式,但具體的分階段時間表目前未公佈。

此外,兩岸報告書定期披露的時間點,目前也是不相同的。內地要求應披露可持續發展報告的上市公司須於每個會計年度結束後4個月內揭露,且揭露時間不得早於年度報告。反觀,台灣的時間點要求從原本的次年9月30日縮短到明年要求的8月31日,而且可以合理推測未來這個時間表還會再縮短。

2. 其次,關於報告邊界是否應該與合併財務報表一致,兩邊的規定也不一樣。

台灣在《作業辦法》問答集中表示:集團內公司各自面臨的經濟、環境與社會面風險均不同,應各別出具永續報告書,但必須依據GRI 2-2的要求呈現與合併財務報表所包含子公司間之清單差異。《指引》的規定則相對簡單明了,直接要求可持續發展報告的主體和報告期間應當與年報保持一致。

3. 在重大主題的呈現上,台灣企業依照GRI 3重大主題的決定流程,一般是通過發想和收斂的過程,參考框架或同業案例來尋找利害關係人所關注的議題;而《指引》則明確規範了環境、社會、治理三個面向的21項主題的必答題。即使內地上市公司進行雙重重大性(財務重大性、影響重大性)分析評估後判定該設定議題不重要,也需要清楚說明原因,除此之外企業亦可以依據財務重大性或影響重大性,自行追加定義議題。

雖然答題方式不同,但GRI主題準則和《指引》在羅列的議題上還是有比較高的共同性,大概有七成的相似度。

另外《指引》中的鄉村振興、創新驅動、科技倫理、供應鏈、平等對待中小企業等主題比較具有中國特色。比如,GRI在供應鏈方面較關注揭露方在供應商在社會及環境面向上如何進行永續評估,而《指引》則會更關注對供應鏈的安全和風險管理,自然和當前的全球局勢有一定程度的關聯。

4. 提到永續資訊而繞不開的溫室氣體盤查又是怎麼樣的兩樣情?

依據台灣《作業辦法》溫室氣體盤查屬於氣候相關的專章資訊,範疇一和二都是強制揭露範圍,且上市櫃公司應分批逐年完成該資訊的確信,第一波是鋼鐵、水泥及實收資本額100億以上的個體企業,自2024年起執行前一年度的溫盤數據確信。

目前《指引》對溫室氣體盤查的要求同樣也是強制揭露範疇一和二、鼓勵揭露範疇三;但相比於台灣有既定時間表要求確信,內地三大交易所則僅鼓勵而不強制執行溫盤數據的核查或鑑證,且目前對鑑證機構應具備何種資格,尚未可知。

5. 最後,兩岸在永續報告書的管理流程上亦存在差異。

《指引》對可持續發展報告應經董事會審議通過後披露,屬於強制要求;而台灣目前則是鼓勵永續報告書提報董事會通過,在2024年公司治理評鑑中仍列為加分項。當然此舉強制與否,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報告書的資訊品質。

鑒於兩岸在語言和文化的共同性、市場及供應鏈的緊密關係,因此無論是「永續報告書」或「可持續發展報告」均有強烈的相互參考價值。我們將會持續關注依照《指引》編制的報告書,希冀能藉此分享更多更好的內容,幫助我們所服務的企業在制定自身的永續策略和提升社會責任表現上獲得多方面的好處。

碳盤將迎來高峰,你做好準備了嗎?

文 • Clare+ChatGPT / 圖 • Microsoft designer AI生成

減碳必須先盤碳

溫室氣體盤查是企業為了解自身碳排放狀況,並為減少碳排放設計策略的重要工具,以符合環境保護的要求。它的主要目的是記錄、計算和分析企業在生產或服務過程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七種溫室氣體

溫室氣體盤查有助於企業了解其營運過程中對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影響,從而提升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競爭力。

除了客戶所需,法規硬性要求已成趨勢

隨著全球對氣候變遷議題的關注增加,溫室氣體盤查已成為企業永續發展的重要一環,特別是在國際貿易與合作中,許多跨國企業要求其供應商必須進行碳排放盤查並提供相關數據,這使得溫室氣體盤查的需求逐漸提升。

在台灣,根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金管會”)所發布的相關規定,符合特定規模或產業的上市櫃公司必須每年進行溫室氣體盤查並公開揭露結果,目的是透過強制盤查,促進企業減少碳排放,並落實永續經營的承諾。

「上市(櫃)公司編製與申報永續報告書作業辦法」(簡稱“永續報告書作業辦法”) 規定中明確指出公司需報告其範疇一(直接排放) 和範疇二(間接排放來自電力消耗) 排放,並建議公司逐步擴展至範疇三(供應鏈相關排放) 的揭露,以更全面地掌握碳排放狀況。

依據目前主管機關規劃的路徑圖,上市櫃母公司將在2026年全數完成溫室氣體盤查,而至2027年更是要求合併範圍的子公司全部完成盤查。這些要求不僅有助於提升台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也讓企業更積極地參與全球氣候變遷的應對行動。

碳盤與能源指標相互關聯

此外,永續報告書作業辦法中亦針對各產業有定制的永續指標(目前列表計14個產業),其中能源指標是跨行業的共同要求,該指標要求揭露:「消耗能源總量、外購電力百分比、再生能源使用率及自發自用能源總量」,系指企業公開其能源消耗情況及其相關數據。

實際上,能源消耗是大部分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因此能源揭露可以幫助企業識別高耗能環節,還能反映出企業在減少碳排放和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的努力。
因此,溫室氣體盤查與能源揭露共同構成了企業環境管理的重要基石,兩者數據有密切的關聯且具相互勾稽的效果,也經常是企業在數據搜集過程中忽略的。

碳盤結果未來涉及碳費?!

從上述態勢可窺見,隨著國際間對碳排放管制的趨嚴,各國政府紛紛採取碳定價機制,以經濟手段促使企業減排。碳費是政府為了控制碳排放所收取的一種費用,通常是根據企業的碳排放量來計算。

台灣政府也正積極研究碳定價的相關政策,包括碳費與碳交易制度等。而在這些政策的制定過程中,溫室氣體盤查的數據將成為計算碳費的重要依據。

因此,企業在未來若能夠及早進行精確的溫室氣體盤查,不僅可以提前做好應對碳費的準備,還可以藉此調整營運模式,減少碳費的支出。同時,透過改善能源效率和推動減排措施,企業不僅能降低碳費負擔,還能提升競爭優勢。因此,未來溫室氣體盤查將不僅僅是法規要求,更將成為企業節能減碳、節省成本的重要工具。

董事會績效評估如何與永續產生關聯?

文 • Clare / 圖 • Microsoft designer AI生成

“你知道ESG中的G代表什麼嗎?很少被提及的「公司治理」(Governance)其實至關重要,是環境(Environment)和社會(Social)茁壯的基石,而董事會績效評估正是其中一個關鍵工具,讓公司自上而下推動變革,持續審視和調整航向永續發展的方向。”

董事會也會被打分數? 

董事會是一家企業的總舵手,引領公司航向計劃的經營目標,實現企業願景。而董事會績效評估是為公司的董事會、功能性委員會(如審計委員會、薪酬委員會、永續發展委員會等)和董事成員這些舵手們的表現打分數的一種機制。看到這是不是突然感到一絲絲的爽快?平時總是老闆或主管給員工制定績效、考核指標,殊不知公司最高層也會經歷被評估的過程。

董事會績效評估之於企業良好運作當然有其必要性,無論是每年的自我評估,或是透過專家學者至少每三年舉行一次的外部評估,都是希望在檢討和反思過後,未來能做的更好;透過外部評估有助於客觀審視運作的效率和效果,避免產生缺乏不同思考角度的團體迷思(groupthink),進而強化公司治理。

那麼,董事會績效評估如何與永續產生關聯?

ESG中的G,是永續發展的根基

依據聯合國1987年《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對永續發展(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的定義,永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下一代人的需求和發展」,而近期在台灣成為顯學的ESG,是為了實現永續而從企業或組織視角建構的具象化指標,它從三種構面評估公司在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中與永續發展相關的表現。

ESG當中最關鍵的就是公司治理(G)。因為以公司高層的指導和管理機制為驅動引擎,企業才能有態度地向外去實踐對社會的責任,展現自身對社會的影響(S);更甚者,再進一步向外擴展到自然環境(E),甚至說得更大一點影響到宇宙。所以可以說,G是ES茁壯的根基,也是永續的泉源。

績效評估,幫助董事更懂事

那麼,董事會績效評估作為公司治理的工具之一,目的是為了定期審視董事會職能和當責性,幫助董事更懂事。當績效評估提升了董事會的功能、強化了公司治理,則良好的公司治理便能夠以更充沛的能量去落實永續,進而達到前述的層層擴散。

從近期台灣上市櫃公司治理評鑑中四大面相指標佔比的變化,以及公司治理邁入4.0之際,主管機關提倡永續資訊揭露與之相應的配套內部控制的態勢,可略窺一二。未來,會有更多的績效評估指標將關切董事和委員會們是否具備足夠的永續認知,以及這些認知如何轉化為企業內部的落地方案,並且加以施行、審視、檢討及更迭。

作為推動永續責無旁貸的一員,我們期許並致力於實踐未來更有意義的董事會績效評估,不僅是回顧過往,更是昂首未來,在影響企業成功或董事會運作良好的早期指標(Early Indicator of Future Success,EIoFS)上做有深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