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永續」和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差異?

文 • Clare / 圖 • Microsoft designer AI生成

2024年4月12日內地滬、深、北三大交易所同步發布《上市公司自律監督指引—可持續發展報告(試行)》(以下簡稱“指引”)最終稿,該指引自2024年5月1日起正式上路。

於此同時,在本月6日內地三大交易所更進一步發布《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南—可持續發展報告編制(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南”),以附件帶出了指南第一號《總體要求與披露框架》和指南第二號《應對氣候變化》。《指引》作為強制性要求,而《指南》則作為最佳實踐案例,幫助內地上市企業在揭露可持續發展資訊時有更好的參考依歸。

那麼上述所稱的「可持續發展報告」和台灣目前當紅的「永續報告書」都是Sustainability report,但兩者有什麼區別嗎?

一切就要從編制標準說起。

台灣永續報告書是參考GRI(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全球永續性報告協會)發布的準則進行編製,佐以《上市/櫃公司編製與申報永續報告書作業辦法》(以下簡稱“作業辦法”)進行操作要求;而內地報告書則是遵循開篇所提到的《指引》。遊戲規則不同,自然帶出這兩種報告的區別,且讓我們就主要差異逐一說明如下:

1. 首先,顯而易見的差異來自於強制要求報告書揭露的時間點和揭露對象。

台灣從今年起即執行分階段計劃,由實收資本額20億以上及特定行業的上市櫃公司先行揭露2023年度永續報告書,而後擴及上市櫃公司全體。遲至2025年8月31日台灣所有上市櫃公司都必須將2024年度永續報告書申報至公開資訊觀測站。

而根據《指引》內地第一波執行可持續發展報告揭露的企業則包含納入上證180、科創50、深證100及創業板指數的成分股公司,以及境內外同時上市的公司。這些上市公司應當在2026年4月30日前揭露2025年度可持續發展報告。也就是說目前台灣“集體”參與永續的時間表較內地更早,而內地預計也是採行分批執行的方式,但具體的分階段時間表目前未公佈。

此外,兩岸報告書定期披露的時間點,目前也是不相同的。內地要求應披露可持續發展報告的上市公司須於每個會計年度結束後4個月內揭露,且揭露時間不得早於年度報告。反觀,台灣的時間點要求從原本的次年9月30日縮短到明年要求的8月31日,而且可以合理推測未來這個時間表還會再縮短。

2. 其次,關於報告邊界是否應該與合併財務報表一致,兩邊的規定也不一樣。

台灣在《作業辦法》問答集中表示:集團內公司各自面臨的經濟、環境與社會面風險均不同,應各別出具永續報告書,但必須依據GRI 2-2的要求呈現與合併財務報表所包含子公司間之清單差異。《指引》的規定則相對簡單明了,直接要求可持續發展報告的主體和報告期間應當與年報保持一致。

3. 在重大主題的呈現上,台灣企業依照GRI 3重大主題的決定流程,一般是通過發想和收斂的過程,參考框架或同業案例來尋找利害關係人所關注的議題;而《指引》則明確規範了環境、社會、治理三個面向的21項主題的必答題。即使內地上市公司進行雙重重大性(財務重大性、影響重大性)分析評估後判定該設定議題不重要,也需要清楚說明原因,除此之外企業亦可以依據財務重大性或影響重大性,自行追加定義議題。

雖然答題方式不同,但GRI主題準則和《指引》在羅列的議題上還是有比較高的共同性,大概有七成的相似度。

另外《指引》中的鄉村振興、創新驅動、科技倫理、供應鏈、平等對待中小企業等主題比較具有中國特色。比如,GRI在供應鏈方面較關注揭露方在供應商在社會及環境面向上如何進行永續評估,而《指引》則會更關注對供應鏈的安全和風險管理,自然和當前的全球局勢有一定程度的關聯。

4. 提到永續資訊而繞不開的溫室氣體盤查又是怎麼樣的兩樣情?

依據台灣《作業辦法》溫室氣體盤查屬於氣候相關的專章資訊,範疇一和二都是強制揭露範圍,且上市櫃公司應分批逐年完成該資訊的確信,第一波是鋼鐵、水泥及實收資本額100億以上的個體企業,自2024年起執行前一年度的溫盤數據確信。

目前《指引》對溫室氣體盤查的要求同樣也是強制揭露範疇一和二、鼓勵揭露範疇三;但相比於台灣有既定時間表要求確信,內地三大交易所則僅鼓勵而不強制執行溫盤數據的核查或鑑證,且目前對鑑證機構應具備何種資格,尚未可知。

5. 最後,兩岸在永續報告書的管理流程上亦存在差異。

《指引》對可持續發展報告應經董事會審議通過後披露,屬於強制要求;而台灣目前則是鼓勵永續報告書提報董事會通過,在2024年公司治理評鑑中仍列為加分項。當然此舉強制與否,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報告書的資訊品質。

鑒於兩岸在語言和文化的共同性、市場及供應鏈的緊密關係,因此無論是「永續報告書」或「可持續發展報告」均有強烈的相互參考價值。我們將會持續關注依照《指引》編制的報告書,希冀能藉此分享更多更好的內容,幫助我們所服務的企業在制定自身的永續策略和提升社會責任表現上獲得多方面的好處。